如今,IT系统的性能越来越强,一台新服务器轻松替代三、四台旧机器同时获得性能提升已经不是梦想。不过当计算的性能日渐强大,更容易暴露出周边的IO瓶颈。存储的瓶颈随着闪存普及已经逐步改善,接下来呢?存储厂商们又开始了“下一代”存储的尝试。
NVMe+SCM让存储性能再上一个台阶
“先通过NVMe+SCM增加缓存,提升存储的整体性能;接下来通过NVMe SSD来提高整体IO表现;再往后就是用NVMe SSD来完善整个阵列。最后,阵列与阵列之间、阵列与处理器之间都会按照这样的路线进行演进,这也是新华三存储接下来要做的方向。” 谈到存储技术的发展,新华三存储产品部总经理徐润安这样认为。
新华三存储产品部总经理 徐润安
作为一项比较新的技术,SCM显然没有NVMe那么高的“知名度”,其实它早已被实践到高性能计算方面了。SCM具备Persistent Memory介质和NVM(Non-VolatileMemory)介质特性。更重要的是SCM没有NAND Flash顺序写入和写前擦除的约束,操作过程更简单;SCM介质的在寿命和数据保持能力方面的表现也远超NAND Flash。基于这些特点,业界普遍认为SCM会成为颠覆存储系统设计的新一代介质,并优先应用于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。
低延迟让存储性能飙升
一提到存储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超高的IOPS才“够劲”,而全闪存发展了这么多年,IOPS已经屡破新高,新环境下徐润安认为当前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延迟。对客户来讲就是实际业务的延迟。
权威调研公司Gartner也在2017年7月发布的《闪存阵列关键能力》(《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Solid-State Arrays》)报告中强调:在评估存储系统实际使用性能时,应“避免盲目追随厂商声称的毫无意义的数百万IOPS;而应该将低时延作为闪存存储最主要的性能指标。
对大部分在售的闪存阵列来说,无论是做测试场景,还是真正跑应用,延迟一般会在0.3到1毫秒之间。如果在0.5毫秒以下,通常IOPS数值不会太高,当达到一定IOPS之后,延时还想维持在0.1毫秒到0.5毫秒范围内,其实是非常难的。
SCM目的就是要把延迟从0.5至1毫秒再往下降一些,降到0.2毫秒甚至更低。当闪存阵列引入SCM之后,在理想状态下延迟可以达到0.1毫秒左右,稍微差一点会在0.1到0.2毫秒之间。
当延迟降低后,会给客户实际应用带来哪些收益呢?据徐润安介绍,近期新华三与客户一起做了一个Nimble 3000系列的混闪VDI测试。这是一个入门Nimble测试,在100个虚拟机和100个桌面情况下,启动风暴从原来的15分钟降低成3分钟,并且IOPS只有2万。一台Nimble理论上就可以做到300多台虚机,效率已经非常高了。
此外,在针对重删的测试中,开启重删压缩后基本对性能没有影响。Nimble从发布到客户所做的所有测试中,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。
AI,已经走进存储运维
InfoSight原是Nimble里的管理软件,为何现在把它独立出来推广呢?其实这也是AI+存储的一种尝试。
InfoSight会智能地根据过去数据积累,通过大数据算一下数据未来怎么样,会不会存在问题。以前3PAR收集数据目的只是为了给售后做依据,现在已经把收集数据平台及信息全部迁移到InfoSight数据库里面去了。
目前,国外很多公司都已经考虑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程序来做运维了,优势在于:可以减轻用户的运维压力。安全性方面,如果市场发展的趋势是这样,要解决的事情无非就是合规,以当前的技术能力是可以去规避风险的。比如:可以通过代码审查的方式,确保小程序只是在把传感器收集来的数据传到数据中心去,而不是用户自己的数据。类似这样的想法都可以去探讨,从根本上来看,AI运维已经成为必然。
InfoSight:帮你预知和防疫故障
徐润安在被采访时表示:做存储,脑洞一定要大。因为有些目前看难解决的问题,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。例如Nimble和InfoSight。
Nimble定位在入门级,但为什么它可以做到六个9的可靠性和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呢? InfoSight功不可没。
一般来讲,入门级存储架构可靠性有限,但当有了InfoSight之后,就会很自然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原来存储厂家都在努力解决控制器与控制器之间可靠性的问题、数据一致性的问题,一旦发生故障应该怎么办。InfoSight的能力就是在还没有发生故障的时候,就已经告诉你相关故障预警,迅速解决问题。所以它作为一个入门级阵列会有这么高的可靠性,会获得用户认可。
新华三领航者峰会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,从存储延迟降低、SCM技术实战到InfoSight智能运维,在新技术的探索方面又看到了新目标。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阐释了数字化转型三阶段论,只有当所有的业务都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时,才意味着其真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。AI与存储的结合亦在于此,相信2018年,存储也将走进智能化之路。
本文由 计算杂谈 作者:云中子 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!